直线轴承的游隙如何调整?
要调整轴承内部的轴向间隙,可以通过改变外圈的轴向位置来完成。这里有两种常用的方法:
1 . 使用调整垫片:首先在轴承端盖和轴承座端面之间放置一组由软钢片或弹性纸制成的垫片。
调整时,先不放入垫片,将轴承端盖装在轴上,然后一边均匀地拧紧轴承端盖的螺钉,一边用手转动轴,直到轴承滚动体与外圈接触且轴内部没有间隙。
此时,测量轴承端盖与轴承座端面之间的间隙,并加上轴承正常工作时所需的轴向间隙,这个总和就是所需垫片的厚度。
接着,将计算好的垫片厚度填放在轴承端盖和轴承座端面之间,最后拧紧螺钉完成调整。
2 . 使用调整螺栓:将压圈放在轴承的外圈上,并用调整螺栓施加压力。
调整前,首先测量调整螺栓的螺距。
然后,慢慢旋紧调整螺栓,直到轴承内部没有间隙。
接着,根据所需的间隙,计算出调整螺栓需要旋转的角度。
例如,如果螺距为1 .5 mm,而轴承正常运转所需的间隙为0.5 mm,那么调整螺栓需要旋转的角度为3 6 0度乘以0.5 mm除以1 .5 mm,即2 4 0度。
此时,将调整螺栓旋转相应的角度,轴承就会获得所需的轴向间隙,最后用止动垫片固定调整螺栓。
轴承游隙如何调整
用手感法来评估滚动轴承的轴向游隙,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轴端可以直接接触检查的轴承。如果轴端是封闭的或者有其他情况阻碍了手指的检查,那么可以通过检查轴的转动是否顺畅来间接判断。
对于那些不能调整游隙的轴承,行业内有既定的标准游隙值,比如CN、C3 、C4 等,同时也可以根据需求定制特定的游隙范围。
一旦轴和轴承座的尺寸被确定,内圈和外圈的配合量也就随之确定,安装完成后的游隙值就固定了。
然而,由于设计阶段配合量的设定本身就是一个范围,最终的游隙值也会在这个范围内浮动,因此在需要精确游隙的应用场合,这种方法并不适用。
补充信息:使用手推法测量时,操作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
由于这种方法容易产生较大的测量误差,尤其是在游隙接近最大或最小值时,因此在这些情况下,最好使用仪器进行测量。
在使用塞尺测量时,必须遵循标准操作规程,禁止使用滚子在塞尺上滚动的方式来测量。
测量时,要确保球体完全落入轴承的沟底。
对于闭型轴承,在它们被封住之前进行测量,如果使用带负荷的仪器,测量结果还需要减去因负荷引起的游隙增加量。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轴承游隙。
轴承有几种支承方式,如何调整间隙?
1 、在双支点单向固定支承结构中,轴承的内圈和外圈仅在轴向的一个方向上受到限制,这种配置亦称为两端固定式。2 、单支点双向固定支承方式中,一个支承用于限制轴的双向轴向移动(称为固定支承),而另一个支承则允许轴向移动(称为游动支承),且无法承受轴向负荷。
该方式适用于高温环境和大跨距的支点。
3 、双支点游动支承指的是两个支承均不限制轴向移动,即两端均可游动。
这种设计常应用于人字齿轮,以避免齿轮卡死及两侧受力不均。
4 、滚动轴承的周向固定确保轴承在受力后,内圈与轴颈、外圈与座孔之间不发生相对圆周运动。
固定是通过内外圈与座孔、轴颈之间的配合实现的,以轴承作为基准。
轴承内孔与轴颈采用基孔制,外径与座孔采用基轴制配合,转动部分应比固定部分更紧。
旋转座圈通常需要保持一定的过盈量,而静止座圈则应保持适当的间隙配合或过渡配合。
5 、轴向间隙的调整可以通过增减轴承端盖与机座之间的垫片厚度来实现,或通过调节螺钉调整可调压盖的位置,或通过调整环的厚度变化进行调整。
轴系位置的调整也是必要的。
6 、轴承的游隙分为径向和轴向两种,游隙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轴承的性能。
游隙的代号在轴承编号的后置部分标出,分为六组,用字母C和数字表示。
滚动轴承的预紧是为了在安装时产生一定的轴向力,消除游隙并使滚动体与内外套圈产生预变形,从而增强轴承刚度,降低振动,提升旋转精度。
预紧方法包括定位预紧和定压预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