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牵引电动机的调速方法

直流电动机的调速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直流电动机调速技术包括以下几种方式:首先,通过调压器调整输入电压来实现调速,这一方法适用于千瓦级电机;其次,采用可控硅移相技术对几十千瓦至几百千瓦的电机进行调速;第三,运用脉宽调制技术对几十瓦至几百瓦的电机进行调速;最后,通过调整电刷位置对特定电机如汽车雨刷器电机进行调速。

具体特点如下:1 . 调压器调整输入电压调速:包括弱磁调速和电枢电压调整,前者通过改变励磁电压实现速度调节,后者通过升降电压来调整速度。
必须配备调压装置,如串联电阻或直流调压器。
弱磁调速时,励磁电压不可或缺,否则可能导致电机失控,存在安全隐患。
2 . 可控硅移相调速:通过控制可控硅导通角来调节导能量,进而改变负载功率。
此方法控制波动小,输出电流、电压变化平缓。
3 . 脉宽调速:包括调压器调整输入电压、可控硅移相调速、脉宽调制调速以及电刷位置调整等,分别适用于不同功率级别的电机。

什么是直流电动机的工作特性和机械特性?它的调速原理是什么?

好的,请看改写后的:
1 . 运作方式:直流电机接通电源后,电流在定子和转子间产生电磁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驱动转子转动,从而做功并带动其他机械。
2 . 性能指标:描述直流电机转速与转矩关联的曲线,即转速n如何随转矩T变化,这就是所谓的机械特性,通常表示为n=f(T)。
3 . 调速基础:直流电机电枢回路的供电电压U,需要平衡反电动势Ea以及电枢电流Ia流过电枢回路电阻Ra时产生的压降。
即U=Ea+IaRa。
反电动势Ea的大小与转速n和磁通φ有关,电枢电流Ia则与转矩M和磁通φ相关。
由此可以导出Ea=Cφn和M=CφIa(C为常数),进而推演出调整直流电机速度的方法,主要包括变动励磁电流、调整电枢端电压以及改变电枢回路电阻。
4 . 调速手段:调整电枢回路电阻确实是一种直接的操作方式,但缺点是能量损耗大,特别是在轻载时,因为电流小,电阻上的压降也小,导致调速不够精确。
相比之下,调节电枢端电压并配合励磁电流的适当调整,能实现更宽广范围内平稳的速度控制。
提高端电压会提升转速,增加励磁电流则会降低转速,这两者的协调配合能让电机在不同速度下稳定工作。
5 . 运行要点:需要注意,高速运转时电机的换向条件可能会变差,低速运转时冷却效果也可能下降,这些情况都可能影响电机的功率输出。
串励直流电机因其接近恒功率的机械特性(如图2 所示),在低速时能提供较大的扭矩,所以常用于电动车牵引。
在电车应用中,为了获得更宽的调速范围并减少启动时的电能消耗,常会采用多台兼具串励和并励结构的复励直流电机共同驱动,并通过改变电机的串并联连接方式来调整端电压,从而达到既经济又高效的调速目的。

SS9G型电力机车的驾驶室里的司控器是如何调速的?

在SS9 G型电力机车驾驶室内,通过司控器进行牵引和调速操作如下:(1 )核实机车前后信号及路面信号均正常,同时进行鸣笛警示。
(2 )检查辅助设备启动完毕,确保司机室状态指示灯与辅机灯对应熄灭。
将主司机控制器调速手轮从“0”位旋转至牵引区域,关闭“军位”灯,闭合线路接触器,并确保“预备”灯熄灭。
在微机显示屏上观察电机电流,并逐步调整,以实现机车前后移动。
(3 )将调速手柄从机械零位向前推实施牵引控制,分为0至1 8 级;反之,向后推则为制动控制,分为1 8 至0级。
SS9 G型电力机车采用无级磁场削弱技术,虽未设置独立的I至III级磁场削弱控制,但已整合于1 8 级调节中,由微机自动控制。
(4 )在低级位(如0.2 至2 .4 级)时,无需启动通风机即可进行前后牵引。
(5 )同样,可通过辅助司机控制器实现机车的前后调速,操作步骤与主司机控制器相同。
关于电制动调速控制:(1 )确保大闸、小闸处于运转状态,DK-1 制动机处于电空位。
(2 )确认牵引通风机和制动风机正常运行,相关指示灯熄灭。
(3 )将调速手轮6 2 7 4 c1 或6 2 7 4 c2 从“0”位旋转至制动位,通过调整牵引电动机励磁电流实现制动,进而调节机车速度。
(4 )在机车远行时进行电制动,若速度低于调速手轮级位对应速度,制动电流为零。
若需增强制动力,将调速手轮向前移动(至低级位),当速度超过手轮设定速度,制动电流上升,电制动力随之增加。
在电制动功率达到最大时,机车速度大致保持在手轮级位对应的速度。
(5 )在机车静止状态下进行电制动,需将主调速手轮置于“9 ”级,以产生励磁电流。
当励磁电流达到9 4 5 A时,电机电枢将产生约7 0A的加馈电流。
在此操作中,机车可能向后移动,需注意操作小闸以防止后退。